Samuel Lee
2013-04-11
在諸多投資黃金的渠道中,交易所買賣基金(ETF)可說是其中一種最為有效的。在香港和新加坡,就有多隻追蹤黃金的ETF。總開支比率(TER)最低的黃金ETF為價值黃金ETF(03081,在香港上市, TER 為0.35%),其次有ETFS實物黃金ETF(02830,在香港上市,TER 為 0.39%)及 SPDR金ETF(分別於香港(02840)及新加坡(O87)上市,同時在美國上市,TER為0.4%)。另外還有一隻對沖人民幣的黃金ETF為恒生人民幣黃金ETF(83168,於香港上市),TER為1%。
我們可視黃金為一種具有特殊性質的零收益貨幣。唯一的「印鈔」方式是耗費巨資從地殼中開採。作為一種沒有收益且實際用途非常有限的貨幣,預期黃金的升幅能夠長期地高於國內生產總值(GDP)是不切實際的。如巴菲特是對的:一個世紀後,黃金的複合收益將遠低於同期投資一籃子股票的複合收益。而投資黃金的主要緣由在於它能抗衡貨幣的貶值。相信很少會指望以保險計劃獲利吧?因此,我不建議投資者在投資組合中持有超過10%的黃金。
基本因素
雖然黃金的長期收益難以估量,但我亦記得有一位著名的經濟學家曾經說過:「從長期來看,我們都會死去。」黃金作為一種貨幣,可有著與其他貨幣造好的因素:可比另類投資有更高的回報,被視為一種更加安全或具有更高實際匯率的貨幣。以下讓我們分析一下。
金價的最大決定因素是它的相對收益,而非多數人所認為的通脹。2008年美國聯儲局為降低通縮憂慮,將短期利率下調至零,並推出第一輪「量化寬鬆」措施。金價正是從此時開始飆升。當短期實際利率為負數時,持有黃金的機會成本相對於現金小。而當真實利率上升時,黃金投資者可能會蒙受損失。因此,投資黃金實為預期實際利率會長期保持在較低水平。
另一個取決金價的重要因素是市場對美元安全性的看法。自2008年起,新興市場國家央行持續增持黃金以分散外匯儲備中背負巨額債務國家的貨幣的比重。傑出投資者或機構,如Bridgewater Associates,提議戰略性地持有黃金。而當年看淡次按證券獲利的John Paulson,則是SPDR金ETF的最大持有人。諸多恐慌情緒已在現時高企的金價中反映,如要此概念繼續推高金價,相信需要更大的恐慌情緒。
最後,與其他貨幣一樣,黃金也有一個實際匯率。這個匯率會最終趨近於購買力平衡點。黃金的實際購買力一直維持在高位:自1975年起,黃金價格/CPI的平均值為3.5,而現值則高於7,這意味著以實際購買力計算,黃金比歷史平均值高估了100%。儘管如此,有別於一般貨幣,由於黃金沒有一個機制讓套利者可以用廉價的貨幣購買貨品,並用它們換回昂貴的貨幣,因此黃金價格可以長期維持於高位。
除貨幣因素外,中國和印度的投資需求亦可能推高黃金價格。隨著新興市場國家日漸富裕,黃金需求亦可能持續上升。從這個方面來看,黃金亦可視為對新興市場增長看好的投資。
Samuel Lee為Morningstar 策略師及Morningstar ETFInvestor編輯。
譯者:Morningstar Editorial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