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ningstar投資專家Q&A:「過去業績如何影響你的投資決策?」(二)
Adam Zoll
2013-08-23
繼續由我們的投資專家就「如何使用基金表現數據」發表意見。你可以按此閱讀本文的上半部份。
Sam Lee - Morningstar 策略師及Morningstar ETFInvestor編輯
單以過去業績分析基金,可能是危險的做法。首先,一隻基金的過往業績是好是壞,非常取決於你選擇了哪段時期的業績去看。第二,短時間的表現數據沒有意義。而即使一隻基金擁有良好的3年、5年甚至10年記錄,也不代表它會在未來繼續跑贏大市。否則挑選贏家和賺大錢就容易得很。如果希望單以數據分析,你可能要收集上幾十年的數據才能作出在統計學上有意義的結論,還要假設這時間內產生回報的基本因素沒有改變。
一隻策略優異的基金會有回報欠佳的時候,一隻策略差劣的基金也會有回報良好的時候。大多數情況下,過往表現提供的信息也不足以讓我們確定一隻基金的好壞。如果可以,也是壞多於好,因為統計顯示表現欠佳的主動型基金經理往往會持續交出壞成績。基於以上原因,我更傾向集中精力尋找有經濟觸覺的基金策略。
Michael Herbst -主動型基金研究總監
作為分析師,我會將基金的絕對回報、相對回報,風險調整後回報與基準、其他被動及主動投資產品比較。我較著眼於5年和10年的表現。有一件要提醒投資者的事,是如果將一些關鍵個別事件(如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的期間排除,基金的歷史表現可能會有很大差異。而在此等危機發生的時段,我們應留意基金的下跌防禦比率以了解基金經理的防守性。我亦注重基金是否貫徹執行策略,這有助對其未來表現有更合理的預期。
作出個人投資時,我會先評估基金管理團隊的穩定性,基金公司的質素以及收費是否合理。我無法控制回報,但我可以盡量把避開高收費、與人事變動或管理質素有關的風險。只有在這些條件都達到我的標準下,我才會去看回報表現。
Dan Culloton -基金分析副總監
我們都知道過去業績不代表將來回報,因此歷史回報往往是我最後才看的數據。觀察期愈長愈好,如基金成立以來記錄或者基金經理在任以來記錄。我會檢視基金的累積回報、年度化回報、一年回報、季度回報以及特定期間的回報。此外,風險調整後回報、夏普比率、Sortino比率以及資訊比率、標準差、上漲獲取比率、下跌防禦比率等指標也是投資者可加以留意的數據。
不過,投資者必須了解這些數字與投資組合的關聯性。回報表現是否與基金的投資策略一致?承受的風險和回報又是否平衡?否則,回報數據可能只會是一堆雜訊。
Adam Zoll為Morningstar.com助理編輯。